2021組裝電腦怎么防止被坑(三):顯卡篇
對于游戲主機來說,顯卡是非常重要的配件之一,而“聰明”的JS也很喜歡在顯卡上大做文章。低端一點的整機里,顯卡的套路跟CPU類似,除了“高性能核心”顯卡,還有干脆拿核顯的前身——板載集顯的型號來充當獨顯,好一點的話會上一張“上古時期”的游戲級獨立顯卡或者“高性能辦公獨立顯卡”,這些幾乎沒有額外成本的“獨顯”和百元級別顯卡基本是千元以內DIY整機的標配,鑒于這個級別整機的性能需求一般不高,顯卡較弱基本可以滿足日常辦公應用,低特效下玩些小游戲也能將就,但是要想體驗游戲特效的話那基本上就是奢望了。
而跳出最低端的整機(1500水平以下)再往上的檔次,商家都會開始將“游戲”和“電競”掛在嘴邊,這也是顯卡最容易的注水宣傳點,DIY整機最大目標用戶就是游戲玩家,根據當前最熱門的游戲會發展出許多主機“品類”,比如“吃雞”全套電腦等,在1500~3000元價位的電商DIY整機中存在著許多打著“吃雞”電腦名號的產品。這價位的商家們往往會祭出著名“跑分軟件”魯大師的成績單來證明自身的能力。
鑒于大部分非專業用戶對單項硬件的具體性能沒有非常深入的認識,魯大師的跑分成績成為很多消費者的參考標準。諸如某“吃雞”主機中祭出的高端顯卡為在魯大師怒跑7.8w分的不知名品牌GTX950,而它的成績其實僅僅超過魯大師判斷能“吃雞”的顯卡最低標7.5w分一點點而已。
這種配置也不是完全不能玩,但只能在低畫質低特效低分辨下還能勉強運行起來,顯卡敢這樣宣傳時搭配的CPU也必須得“高端”點,能用上GTX950這種“高端”產品搭配“四核”處理器甚至“六核”處理器的整機售價已經來到了2500左右的價位,性價比一點也不高。這個價格剛好可以混在從游戲辦公電腦邁向主流游戲電腦過渡的區間,給出一款多核處理器+GTX開頭顯卡搭配更是能吸引不少小白買家的眼光。
而一些CPU不使壞的商家,也可以用一顆i3-9100F搭配一張不知名品牌的GTX950或者R9-370來獲得基礎“吃雞”能力。單從價格來說,這個價位能邁進“吃雞”主機的門檻還是很吸引的,但無論從具體配置還是品牌選擇來說,這些DIY整機的性價比其實都十分低,隨便搭個GTX1650都可以完爆它們,選擇打著“吃雞”旗號和魯大師評分賣庫存老產品的商家絕對不是我們的好選擇。
而來到更高級的3000+主機,JS們的銷售套路就變著路子的各種吊打體,在這個價位的宣傳資料,我們會看到GTX1050Ti 4G可以吊打RX580 8G、RX590 8G可以吊打GTX1660 6G、RTX2080玩吃雞會模糊卡頓、RX590會不支持主流游戲、GTX1650是高端游戲顯卡,商家們還會拿出一串“證據”來自證:比如75W低功率對比230W是優勢,高功率是會加劇機箱溫度沒錯,但高性能一定情況下就是意味著高功率,按這個標準的話RTX2080連核顯都比不過呀,一看就是瞎扯淡。
但有一些說辭乍一看還是挺有道理的,比如GTX1050Ti的核心頻率的上限和下限都略高于RX580這種客觀參數,AMD在部分游戲的優化比NVIDIA優化差也是客觀事實,商家把這些元素堆砌在一起很容易唬住大部分買家,這種宣傳手法也是這些“高端”整機的基本套路。
和CPU一樣的是,顯卡的雷點也基本可以通過確定具體型號來規避,根據顯卡天梯圖也基本可以確定顯卡的大概性能水平,但顯卡還需要考慮品牌、做工、口碑、外觀等元素,在確定好需要的芯片型號后可以找客服索取具體的型號,那些標稱“隨機一線品牌發貨”的店家,而不愿意提供具體品牌型號、只拿芯片型號出來就吊打誰誰誰的店家,他們搭載的顯卡絕對不會是什么好貨色,也絕對不會是我們的良好選擇。
而具體型號方面,由于現在基本不存在魔改固件偽裝成其他GPU的操作,選擇能提供具體品牌信息的店家基本不會有太大問題,主流廠商的產品可以不需要太糾結具體型號。由于成本原因,主流DIY整機一般只會采用公版性能水平的產品,不同具體型號的性能差異較少,消費者在到手后拿魯大師等非專業測試軟件進行測試,只要成績不跟該芯片的參考成績差太多,一般就不會有太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