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籃球》PG必須要QE傳球嗎?游戲機制決定玩法
我記得《街頭籃球》解說小高說過大概C職業才有微操,其實你從點鍵觀察身位的角度去想,任何職業都可以微操。點鍵找A點A人,點鍵吸人躲吸,點鍵破W貼身。只不過有些時候人往往去連續按死了方向鍵,產生了連續的位移,從而進入了一個有長久反應的舒適區,而不是W貼身或者極限帽位帽點的這些極限反應區。連續的位移中去判斷其實更難,需要從距離和位置的判斷,變化為方向判斷,并變化為趨勢(點鍵左右單次抖動)判斷。
常規而言,無論你選什么職業打,隊伍里必須有個內線(PF/C)和一個PG,來保證能打出滑的效果,并保證團隊沒有籃板地板功能的缺失。如果是配合SG的2T,最好選擇男PF保證防守硬度和擋拆范圍,而且配合SG的PF的要求是比配合PG更高的。PG的2T是需要女PF的。打雙外的話,沒有一定微操基礎和反應的謹慎使用2S陣容。
一個是你把握不好進攻的分工節奏的切換,一個是高強度防守下,接到沒有SS的QE傳球以后是秒回傳給SG(SG用QE必然是身位已經拉到極致需要通過2次接球反跑得到更大身位優勢,或者在角落區保證傳準的情況下需要繼續跑動來保持牽制所以沒有用DS(DQDE)技能),還是需要你持球走一兩步尋找繞的機會?在分別持球的一兩步過程中,還需要觀察隊友的位置來決定是不是放棄持球立刻轉移。如果是PG,是可以簡單的待機秒回傳的。
版本更新以后,對PG傳球精準度和持球控場的要求提高。墨跡無效A人,持球過久后傳球不準,并使得整個團隊處于慢節奏的PG導致的輸球會越來越多。合理傳導球,不打2V3籃球,提高團隊進攻流暢性打法的PG會越來越受歡迎。保證人人有球打,不合理的出手,強投和死檔大概率不進,逼迫毒瘤PG進行打法轉型。好的制度引導人進行改變。
游戲的機制決定了玩家怎么進行這個游戲,但玩家反過來又會去改變這個游戲本身。不同的打法,信任度,傳不傳球,補不補防,都有相關性。
比如一個SG這個容錯率很低的職業,新手的簡單直接的出手方式就是后仰3分,讓會玩的內線抓板補籃。后面稍學會點得分A人技巧了,但是因為熟練度或者得球不及時,被協防不知道傳球,被隊友看做了毒瘤。結果他們就成了很多人口中的10個SG9個SB。
PG就是先被教育做個QE魔,什么情況都要秒QE,這降低了他們的游戲體驗。然后有超級運球和背2以后這些PG的心態缺失的地方又導致他們一定要拿球A個34輪證明一下自己。反正掉球幾率低,最后甩個鍋,錯也不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