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怎么加雙顯卡(針對不同群體的CPU主板顯卡搭配建議)
年中是一個適合裝機的好日子,不僅僅有活動,也有不少學子要進入更高一層次深造學習。相比于筆者讀書的時代,現在DIY裝機的門檻低了不少。一方面硬件性能非常強大,哪怕入門級都可以應付游戲以外的娛樂、商務辦公需求;另外一方面,現在一線板卡的兼容性以及售后都已經無可挑剔,大家不用擔心買回來的硬件出現莫名其妙的兼容性問題。
當然了,DIY并不是單純的硬件堆砌,要裝機首先要了解三大件和主要的板卡,下面以十二代酷睿平臺為例,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主板篇:
相信不少非專業人士都很費解,主板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是不是隨便買就可以?不少非專業人士都誤以為,電腦的性能主要是看CPU和顯卡這兩塊,這種理解也不能說完全錯誤。
主板英文名叫做motherBoard,從命名就看出其地位了。主板是PC硬件平臺的重要部分,通過電路設計、各個芯片、硬件插槽、I/O接口,來連接包括CPU、顯卡、內存、硬盤(包含SSD)、聲卡、網卡、外設等拓展設備。貴為“主機三大件之一”,雖看上去并不像CPU、顯卡甚至內存、固態硬盤那樣提供性能上的支持,但是整個機器運行的基礎平臺,所以兼容性、穩定性、拓展性都和他息息相關。
簡單來說,主板是一套硬件平臺的根,決定了平臺的上限。比方說,再高級的Intel主板都無法使用AMD處理器(奔騰2以后),同樣沒有PCI-E 4.0 4X界面的M.2 插槽,哪怕有PCI-E 4.0 4X界面高速M.2 SSD也會大打折扣。
每一代的CPU有對應的芯片組支持,同一代芯片組又根據市場定位推出基于高性能旗艦級芯片組、主流級芯片組以及入門級芯片組。上圖600系列主板標注的四款芯片組,實際上市面上我們常見的都是三款。畢竟Hx70系列剛好夾在Zx90和Bx60中間,無論是功能還是價格都難以實現差異化。
從十代酷睿開始Zx70系列芯片組全面被Zx90芯片組代替,Zx90芯片組最大的魅力是完整支持CPU超頻和內存超頻,并且通道是全面開放的。600系列主板里面Z690與H670芯片組最大的差別就是CPU超頻方面,相比而言USB接口數量影響不大。
B660主板是同樣不支持CPU超頻但保留了內存超頻和PCI-E 5.0,值得注意的是,僅有少數B660M主板支持PCI-E 5.0,入門級和主流級的受限于成本,僅僅提供一條PCI-E 4.0。
而定義為入門級主板的H610,無論從用料到功能上面都和B660有一定的差距,不過作為商務電腦、入門級游戲主機的主板還是綽綽有余的。
CPU篇:
十二代酷睿首次在X86處理器上面使用大小核架構,而intel定義是i5 12600k以上的處理器采用大小核,而入門級以及i5 12600以內的處理器均為僅有大核心。
簡單來說就是中高端采用大小核,而主流級和入門級均是沿用原有酷睿架構。
十二代酷睿里面,性能最強勁的當然就是i9 12900k,8個大核心+8個小核心合計24線程,代表著十二代酷睿最強活力。
除了i9 12900k外,i7 12700k是8個大核心+4個小核心合計20線程,而且同樣支持超頻也是不錯的高性能處理器。如果是純粹的高端游戲玩家的話,i5 12600k是個不錯的選擇。
主流級的話,i5 12400雖然沒有小核心,但是IPC還是比起上一代的酷睿提升了19%,也就是說,十二代的i5已經約等于上代的i7,性能提升非常客觀。
顯卡:
主流級:
顯卡的話,要是商務辦公和家用娛樂的話,不一定非要買獨顯,尤其不要被忽悠去買來路不明的二手顯卡或者是型號為X10、X30之類的“亮機卡”,用上古獨顯還不如用核顯來得效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