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 Android 們的相機不愿用大底了?(圖文)(3/3)
四、都想手握核心科技
去年,搭載 M1 Pro、M1 Max 自研芯片的新 MacBook Pro 正式亮相,Google Pixel 6 Pro 也搭載了「自研」的 Tensor 芯片,而 vivo V1、澎湃 P1、馬里亞納 X 也讓 vivo、小米、OPPO 初涉造芯。
「造芯」運動已經成為 2021 年內消費電子業的主旋律。
蘋果的 M 系芯片以高能效比聞名,并且與硬件有著很好的契合,與其他產品構成了生態壁壘。而 Pixel 6 Pro 的 Tensor 也與 Android 12 有著一定程度上的關聯,但還未構成壁壘。
再到國產廠商們的定制 ISP、NPU,芯片雖小,但足以為影像帶來一定的優勢,甚至也不排除最后形成品牌們的壁壘。
從攝像頭出現在手機上開始,它的發展與傳統影像廠商如出一轍,更大的底、更高的像素、更大的光圈一直是主旋律,為此不惜攝像頭凸起,占去機內相當的空間。
但隨著越來越接近上限,邊際效應愈發明顯,成像效果的提升也不再顯著。
直到「計算攝影」以及自研 ISP 芯片的出現,徹底扭轉了手機影像的發展方向,由算法、機器學習引導的計算攝影正成為主戰場。
有著更大體積、成本的大底傳感器已經不再是手機廠商們的首選,反而更青睞于對傳感器的「調教」,也就是基于成熟硬件的算法優化,和運用獨立圖像芯片(ISP、NPU)打造獨特的影像壁壘上來。
可以預見的是,在物理光學規律沒有被打破的情況下,未來幾年在新機發布時,影像的重點會圍繞 AI 計算、機器學習、獨特影調、極速對焦等「計算」上來,傳感器的尺寸、型號會越來越式微。
點個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