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盤怎么看多少(固態硬盤顆粒哪種最好)
什么是 M.2 固態呢?
粗暴地說,長這樣的固態硬盤都是M.2固態。
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體積小,不用插電源線,還支持更快的速度,這樣的固態硬盤誰不喜歡呢?
但這玩意買起來和電腦里的其他硬件還不太一樣。別的硬件的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你要是買一張 3080 ,賣家基本上不敢給你發一張 3060 。
M.2 難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在這塊小小的盤上就有三個主要部件。
它們分別是:承擔控制功能的主控板、充當硬盤操作系統的固件,還有用于儲存的顆粒。
這三個主要部件規格很多,挑起來很麻煩。但與此同時,他們對于硬盤的性能也有很大的影響。
>/ 咱們就先來看一看硬盤顆粒
為什么先說顆粒呢?并不是因為它最重要,而是大家對它更熟悉,關注硬件的朋友都能上來說上兩嘴。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下,衡量顆粒的指標有三項:速度,壽命,價格
我們打一個不那么嚴謹的比方,假如硬盤是你家門口的快遞站,里面貨架數量是固定的,那么SLC就是一層貨架上只放一個快遞,MLC就是放兩個,TLC三個,QLC四個。
當同一層貨架上的快遞越少,我們找快遞就越快。而且因為每天取放快遞的次數少,快遞架的壽命也就更長。
壞處就是如果一層貨架上快遞少了,快遞站的運營成本也變高了。
所以對應來說,無論是讀取速度,顆粒壽命,排行都是 SLC > MLC > TLC > QLC 。
價格從貴到便宜也是 SLC>MLC>TLC>QLC。
東芝同樣大小的 SLC 和 MLC 顆粒
價格正好是 5 倍 ▼
向左滑動
當然,廠商們有時候也會在顆粒的命名上做手腳。上次托尼在買硬盤的時候,就看到了一個 3Bits MLC 。
實際上這玩意就是個 TLC 顆粒。遇到類似的這種情況,我們只需要記住:1Bit = SLC、2Bit = MLC、3Bit =TLC、4Bit = QLC
命名上帶有“ bit ”的,別管這玩意是啥 LC ,一律按照上面的這個規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