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disktestwin7-(mydisktestwin7沒法用)(5/6)
咱用的固態硬盤是真的蔡,還有一個到手炸的。固態盤也不是都是好的。接下來咱說下固態盤的儲存顆粒吧。
單層存儲單元SLC = Single-Level Cell,即1bit/cell,速度快壽命最長,價格貴(約MLC 3倍以上的價格),約10萬次擦寫壽命。
雙層存儲單元MLC = Multi-Level Cell,即2bit/cell,速度一般壽命一般,價格一般,約3000---1萬次擦寫壽命。
三層存儲單元TLC =Trinary-Level Cell,即3bit/cell,也有Flash廠家叫8LC,速度慢壽命短,價格便宜,約500-1千次擦寫壽命。
QLC四比特單元(4bits/cell,即每個Cell單元儲存4個數據),成本更低,容量更大,但壽命更短,將成為接替TLC的產品
注:每Cell單元存儲數據越多,單位面積容量就越高,但同時導致不同電壓狀態越多,越難控制,所以導致顆粒穩定性越差,壽命低。

簡單來說就是控制一個這樣的MOSFET以不同的狀態來儲存信息。這點在過去也有跡可循。繼電器邏輯電路搭建計算機和儲存器在過去沒有晶體管的時候就發明了。

繼電器門電路

上面的電路是基本的繼電器電路,如果將控制電路的輸入看成A端,工作電路的輸出看成F端,可形成一種簡單的輸入和輸出,而且F和A之間符合下面的關系。
F=A
與門
下面使用這種繼電器實現三輸入與門電路,其中帶有J的符號表示繼電器。和普通的串聯開關一樣,只有當三個輸入端A、B、C同時加電的時候,F端才可能存在輸出。無論有多少個輸入,與門的性質是不會改變的。盡管這里有三個輸入A、B、C,但是,和其他所有的與門一樣,除非它們同時加電,否則F將不會產生輸出。

或門

很顯然,除非A、B都沒有輸入,F才沒有輸出。在其他任何情況下,只要A、B有一個存在輸入,或者都有輸入,F就一定會有輸出。
這種性質的并聯開關稱為“或門”,和與門一樣,一個或門有兩個輸入端只是很常見,但并不是一直限制。如果需要,一個或門可以有3個、4個、5個甚至更多的輸入端。
非門
上面繼電器電路圖作為其中的一種形式。如果將圖中的線圈和彈簧換個位置,可以方便的實現另一種截然相反的功能。

我們將這種輸入和輸出相反的電路叫做非門。下面是非門的電路和符號表示。


至于MOSFET也可以像繼電器一樣以開關的兩種狀態工作,MOSFET作為場效應管其實和三極管之類的開關管非常相似大同小異,都是用弱電控制強電,在邏輯上和繼電器是相似的。二進制信息可以用01表示,這樣只要有開關就能實現信息的儲存。
SLC、MLC、TLC三種閃存的MOSFET是完全一樣的,區別在于如何對單元進行編程。SLC要么編程,要么不編程,狀態只能是0、1。MLC每個單元存儲倆比特,狀態就有四種00、01、10、11,電壓狀態對應也有四種。TLC每個單元三個比特,狀態就有八種了(000、001、010、100、011、101、110、111)。

簡單地說SLC的性能最優,價格超高。一般用作企業級或高端發燒友。MLC性能夠用,價格適中為消費級SSD應用主流,TLC次之,QLC綜合性能最低,價格最便宜。但可以通過高性能主控、主控算法、大容量來彌補性能短板。
簡單理解就是只要能買到就盡可能買SLC,SLC不行就MLC,MLC要是還不行就TLC。至于一款固態盤什么主控顆粒是SLC MLC還是TLC都能查到,具體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3D NAND
3D NAND是一種新興的閃存類型,通過把存儲單元堆疊在一起來解決2D或平面NAND閃存帶來的限制。從2D NAND到3D NAND就像平房到高樓大廈,所謂3D閃存就是2D閃存的堆疊。利用新的技術(即3D NAND技術)使得顆粒能夠進行立體式的堆疊,從而解決了由于晶圓物理極限而無法進一步擴大單die可用容量的限制,在同樣體積大小的情況下,極大的提升了閃存顆粒單die的容量體積,進一步推動了存儲顆粒總體容量的飆升。

同時,在業界,根據在垂直方向堆疊的顆粒層數不同,和選用的顆粒種類不同,3D NAND顆粒又可以分為32層、48層甚至64層 3D TLC/MLC顆粒的不同產品,這取決于各大原廠廠商的技術儲備和實際選用的顆粒種類。
(個人觀點)固態硬盤不要指望它存東西多保靠,這東西長期不通電有的甚至都會丟文件。但是用來加速系統還是可以的。臺式機可以買一塊小的MLC盤然后把系統做在里面提高啟動速度,筆記本更不必說現在很多筆記本都帶M.2接口。可以簡單實現高速固態+機械。至于只有一個SATA的本子也不用上火,因為都是老本子所以上個差不多得的固態也能提升不少,預算吃緊就來個高轉速硬盤。

為解釋固態盤為什么顆粒容量大就能速度高這里就不得不拿出這個神圖了。SD卡硬盤。不過咱現在也沒看懂這東西的意義是什么,高速SD卡可比固態盤還貴。我能想到的是許多個很蔡SD卡并聯也能提升速度到SSD的水平吧。所以即使是個TLC容量夠大顆粒夠多層數夠高也能提升速度?也許吧。
(個人經歷)反正我給我的AMD本子上了TR200 3D TLC+WIN10之后我電腦開機就拉睿頻一直到頂,續航從原先4小時掉到一小時不到,差點當場去世。嚇得我趕緊把固態扔了換了個高轉速機械。后來固態就扔給我爸拿去當主力盤了,裝個WIN7居然還挺順。I5 560M,看天梯圖貌似比我的A10 5757M還強,雙核四線吊打四核APU,太真實了
接口

SATA就是之前機械硬盤最常用的接口,不多說。SATA1的速度為150MB/S,SATA2翻了一倍達到了300MB/S(3Gb/S),SATA3最高600MB/S(復讀)。SATA3好歹也號稱6Gb/S,雖然實際上也就600MB/S
MASATA
mini-SATA外型和電子界面與mini PCI-E完全相同,但信號定義不同,兩者互不兼容。還記得X200嗎?上面那個迅盤就是PCIE的盤,給它拿掉換MSATA是需要硬改主板的,好在只需要四根線。側面證明了MASTA和PCIE完全是兩種東西。
(沒準我那個AMD本子的那個我以為是MSATA的口是PCIE的?所以才插上固態毛反應沒有,也不知道有沒有MPCIE的固態可以用)mSATA接口只是SATA接口的標準迷你版,也對應SATA2.0和3.0,因此速度有快有慢,但是基本都是SATA的水平。現在最沒性價比的就是msata了。速度不超過sata3,價格又死貴。關鍵是有些坑爹的筆記本msata接口是SATA2速度。不仔細查資料不一定知道。
PCI-E
PCI-E總線又有幾個等級,PCIE×1、PCIE×2、PCIE×4、PCIE×8、PCIE×16,數字越大,速度就越快,速度快的設備也可以在速度低的接口上降速運行。不實用,咱的臺式機主板上的PCIE都被顯卡擋住了,基本形同虛設約等于沒有。

這個長得跟顯卡一樣的貨就是大名鼎鼎的智商檢測卡(確信)傲騰了。實際上它并不是我們后面要介紹的加速盤。它也是 PCI-E ×4的接口,支持PCI-E ×4的總線。但是現在的主板大多數是沒有PCIE-4的插槽的。所以一般都是接在顯卡的PCIE X16插槽里使用的(所以我顯卡放哪?)